close
黑暗中追夢
                  法一B 496541048 姚曉伶
  第一次看到這部影片,是在高二,忘了是因為什麼契機而觀賞。只依稀記得那個時候,老師有稍微的介紹及拿了馥華的作品給我們看。光是書面的東西,並不是很能想像,他的遭遇究竟是如何。
 
  在三段影片中,除了馥華的作家夢很動人心弦之外,對於文貴在音樂方面的才能,亦感到很不可思議—爲什麼只用聽的只用摸的,就能夠像是拷貝一樣的將樂曲彈奏出來。即使一首歌裡,有許多不同的樂器,是爲什麼能夠分開聽出來,然後動手演奏。這對於有學習過樂器的我來說,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,驚艷連連的。這是一生下來就是要當音樂家的吧?!—我想。這就是所謂的絕對音感嗎?是因為喪失視覺,所以聽覺特別靈敏的原因嗎?爲什麼可以這樣?種種的問題在我腦中產生。但是我並沒有打從心底認為他是有缺陷的人,即使他在算數那裡,使我們哈哈大笑。
 
  對於馥華,是佩服多過於其他詞彙。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現在這個樣子,是因為那場大火。因為有過一般人的生活,有過一般人的夢想,所以要接受受到大火摧殘過後的自己,一定比別人需要更多的勇氣吧!
 
  以前,看到這種片子,總是覺得,他們只是和我們不一樣,只是不能自由活動,只是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僅此而已。也許是因為長大因為想的多了,變的貪心不願意失去了,所以在高中老師問我們,如果能夠擁有他們的才能,可是要變成他們那樣的時候,原本笑笑的大家,都遲疑了……
 
  真的很難想像,如果哪一天,自己也變成了別人口中有所缺陷的人,是不是也有那樣的勇氣,繼續往前走……
 
  幾年前有一部日劇「一公升的眼淚」引起了大家的迴響,它所描述的也是類似的情景。即使身體的不方便,已經要到無能為力的部分了,還是要寫日記,這麼努力,這麼努力只為了江當時還記得的事寫下來,以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。
 
  台灣已逝的著名殘疾作家—杏林子那一句經典的話語:「痛苦會過去,美會留下。」他們所痛苦的,只是生命,抑或許他們從來不曾覺得痛苦,所謂的痛苦,都只是我們自認為健康的一般人,私自加之於他們身上。如果說,人生真有其意義,痛苦自應有其意義—
 
  到這裡,是真的很慶幸自己的健康,即使未來的事情,誰也不清楚,誰也無法預料—高中看完這部影片的時候,曾經暗自想過:以後,如果遇到了類似的困難,我要以現在也有人正承受了類似的痛苦而努力活下去。可是現在,好像都忘記了這句話,遇到困難的時候,所想到的,已經不是這句話。
 
  黑暗中追夢,這部片子所要引導的是「夢」吧!
  只是_我的夢想,早已在求學的這個過程中,受到現實在消磨,消失的無影無蹤,連我自己都不能確切的說出我真正想要的夢究竟是什麼了_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ppp520 的頭像
    pppp520

    pppp520

    pppp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