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一A,496420771,簡伃敏
記得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,是我高中三年級的時候,當時這部影片也使班上笑成一片,看完影片後我才知道,其實這是一片以黑色幽默的手法,來描寫當時社會的平窮問題:因為被美國車撞到,所以有機會吃到生平第一顆蘋果,甚至改變了一個窮困家庭的命運。我居然笑得很開心,實在是感到有些慚愧;所以當第二次看這部片子的時候,第一個感覺,我覺得很高興可以再看到這部我熟悉的影片,但是之後我就開始陷入兩難了,因為班上同學大家也如同我高中第一次看這部片子的情況,都被影片中幽默的手法吸引,且笑得很開心,我也覺得很開心,但是我不知道我該不該開懷地笑,因為我認為同樣的錯誤不可以再我身上發生第二次,於是我壓抑自己的情緒,認真嚴肅地看……但是周遭的環境,使我不得不屈服,所以我笑了;其實事後想想,笑,其實也沒什麼錯,或許導演本來就是要以這種手法來吸引跟多觀眾的專注力,只是我們在笑的同時也應該要明白,這些幽默底下的涵義,而不只是笑笑了事。
我覺得要了解台灣社會的變遷,從影片著手是一個最簡單也最易懂的入手的方式,藉由影像拍出當時社會的樣貌,總比書本裡密密麻麻的文字來得印象深刻;老實說,我根本不會想去看一本用嚴厲口吻及滿滿的字來談論社會問題的書,但從黃春明的小說,從小人物的故事,我們可以真正了解,當時貧窮小人物的悲哀,當它被拍攝成影片後,會有更深刻的視覺感官的衝擊;在蘋果的滋味這部影片裡,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社會不公,在影片裡這些貧困的人們,不知道為什麼,卻都很認命;而明明是被撞的受害者,為什麼得到補償後,除了謝謝,卻出了〝對不起〞? 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因為國語不好,所以措詞不當,而且我記得,這個片段在班上引發的笑聲還蠻有份量的,但事後回想,這個橋段,是這部片最精華也是最諷刺的所在!當時我們的國人,因為貧窮,對於應得的補償,竟覺得感恩,覺得被美國車撞到,是幸運的!最後脫口而出的〝對不起〞,充分顯現出我們的國人在心態上是自卑的! 因為貧窮而感到自卑,因為貧窮而覺得自己命賤,覺得自己高攀了這份賠償,明明住進了美國醫院,卻以為身處天堂;被撞斷了雙腳,卻不斷感謝撞到他的那個美國人;這一切,就只因為那個美國人給了他的家庭從來不敢妄想的富裕生活。